首頁
關於我們
計畫簡介
推廣影片
藝人特區
傳統戲劇
傳統音樂
傳統雜技
傳統舞蹈
依劇樂種搜尋
傳統戲劇
傳統戲劇-歌仔戲
傳統戲劇-客家戲
傳統戲劇-亂彈戲
傳統戲劇-南管戲
傳統戲劇-京劇
傳統戲劇-豫劇
傳統戲劇-布袋戲
傳統戲劇-皮影戲
傳統音樂
傳統音樂-北管音樂
傳統音樂-客家音樂
傳統音樂-南管音樂
傳統音樂-原住民音樂
傳統音樂-福佬歌謠
傳統音樂-儀式音樂
傳統音樂-太平歌
傳統音樂-說唱
傳統音樂-民謠
傳統音樂-客家八音
傳統音樂-牛犁車鼓
傳統雜技
傳統雜技-宋江陣
傳統雜技-鼓亭陣
傳統雜技-金獅陣
傳統雜技-家將
傳統雜技-跳鼓陣
傳統雜技-開路鼓
傳統舞蹈
傳統舞蹈-民俗舞蹈
搜尋
今日訪客:115人
訪客總計:230008人
李仙化
分享:
簡介
影音專區
藝人簡介
李仙化,資深太平歌樂師,西元一九三四年生於臺南,為麻豆集英社太平清歌團的團員,麻豆集英社著名藝師為陳學禮(一九一五~二OO七),陳學禮的曲目主要傳人便是李仙化。李仙化會演唱的曲目多達兩百餘首,為了學習更多曲目,曾踏遍全臺各館閣。李仙化使用南管工尺譜,琵琶完全依照洞管方式彈奏,且祭祀用的〈金爐寶篆〉在集英社中只有他會唱,可以說是集英社碩果僅存的唱曲活字典。
勘誤回報
精華版
主訪者:林珀姬
拍攝時間:2020.11.16
影片長度:3:36
影片內容:
李仙化,資深太平歌樂師,西元一九三四年生於臺南,為麻豆集英社太平清歌團的團員,麻豆集英社著名藝師為陳學禮(一九一五~二OO七),陳學禮的曲目主要傳人便是李仙化。李仙化會演唱的曲目多達兩百餘首,為了學習更多曲目,曾踏遍全臺各館閣。李仙化使用南管工尺譜,琵琶完全依照洞管方式彈奏,且祭祀用的〈金爐寶篆〉在集英社中只有他會唱,可以說是集英社碩果僅存的唱曲活字典。
完整版
主訪者:林珀姬
拍攝時間:2020.11.16
影片長度:39:04
成長背景
拍攝時間:2020.11.16
影片長度:7:18
影片內容:
李仙化生於西元一九三四年,家中有九個兄弟姊妹。因年幼時家貧,無法繼續升學,身為家中長子必須及早出去工作分擔家計,先後曾做過鐵工、在自來水廠牽自來水管。李仙化二十四歲結婚,有五位子女,中年時為了求道,去到嘉義三界埔天真靈學聖道院修道,獨自上山十八年。李仙化從嘉義回到臺南後,才開始傳授太平歌。
習藝過程
拍攝時間:2020.11.16
影片長度:14:15
影片內容:
李仙化十歲開始學太平歌,先學唱,後學樂器。愛唱愛樂的李仙化,在各地館閣四處遊歷學習,也會參加南管社團的活動,或向南管先生討教習曲,因此李仙化會唱的曲目非常地多。自十歲至今,李仙化與太平歌的緣分已超過一甲子,直到今日,李仙化依舊相當感懷黃老陀、翁秀塘、李振堂、郭孟堂與陳學禮這些老師的教導。
展藝風華
拍攝時間:2020.11.16
影片長度:9:25
影片內容:
相傳太平歌的祖師爺為鄭元和,鄭元和為唐傳奇〈李娃傳〉中之人物,因故以吟歌行乞為生,後苦讀中第,因此太平歌也有人稱為「乞食歌」或「乞食調」,或稱「天子門生」。不選樂器是麻豆集英社的特色,李仙化認為,只要能合管,所有樂器都可以參加太平歌,所用的樂器或腔口視各地區而略有不同。李仙化示範了倍士調與大調兩種曲調,以顯示兩者之間的差異。
傳承之路
拍攝時間:2022.07.07
影片長度:8:04
影片內容:
李仙化自嘉義學道回來後才開始教太平歌,回顧自己以前學習太平歌的歷程,在沒有譜的狀況下硬學硬練,一首曲子要學到會唱,是非常困難與耗費時間的。熱愛歌唱的李仙化,相當不捨自己滿腹的曲子就這樣默默消失,因此,只要有人想學,他就願意教,盡量將此生所學傳授出去。李仙化的學生亦將譜漸漸建立起來,提高了這些傳統的曲子傳續的可能性。
聯絡我們/勘誤回報
姓名
(*必填)
電子郵件
(*必填)
標題
(*必填)
問題內容
(*必填)
清除
確認送出